分类: 书评笔记

  • 关于读书

    某天给某位同志推荐书,不想,没推荐成功却引发了一场大战。那好吧,不跟你争就是了,只能把自己的观点写在这里。

    看书的习惯是我到了初中才培养起来的,对于一个死理性的理科生来说还能有点闲情沉静下来去读个一两本的书简直就是奇迹了。

    从才刚开始只挑自己喜欢的书到现在杂七杂八的无所不看,我这口味变化也是够巨大的,下面就列出死理性派觉得看书的理由和看出的观点吧。

    1. 不要只是挑拣自己喜欢的书去看,第一条哦:每个人的人生就是各种阶段和各种经验和各种收获的累计,但是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圈子总归是有局限性的,从事的行业,身边的朋友,去过的地方,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等等等等,那么….如果你还想在此基础上扩充一下自己的学识你就只能读书了(反正我是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如果你有请告诉我)所以如果你总是挑自己喜欢的书去读那么你终究还是跳不出你自己的的小圈子,终究还是沉浸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庸庸碌碌的终了一生,你愿意么。
    2. 尽量不要买书,貌似跟以上观点矛盾。但是某位大哥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对这个观点无比赞同,目前为止我能完完整整仔仔细细看完的书基本都不是自己买的,或者说第一遍都不是自己买来看的,哪怕看完了觉得好,然后买回来信誓旦旦的要在看一遍的书也绝大部分都放在书柜里落满了灰尘。
    3. 书本身是没有好恶之分的,不要总局限于某一类别或者某一学科更或者某一作者。我是始终坚信哪怕是《如来神掌》这样的书中肯定有你我能借鉴的东西,哪怕一丝一毫。我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遇到问题或者独自思考的时候能够想起来曾经看过的书中只只言片语。
    4. 坚持做笔记,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期看后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坚持做笔记一来是对内容的巩固,二来也是对自己思想状态的总结吧。
    5. 最后,有条件的童鞋还是给自己列一个读书计划吧。可以去豆瓣列一个书单,然后放在博客上,微博上,办公桌上……目的就是让越多的人知道越好,好歹让自己有点动力把书全看完。
  • [转]国内网络新环境 机遇永远存在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龚宇

    转自中国企业家 标题是我自己定的:国内网络新环境 机遇永远存在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

    编者按:

    近日,百度旗下网络视频公司奇艺CEO龚宇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就创业心得、团队建设等内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谈到眼下的团购热,龚宇表示,团购具有本土特性,需要强大的执行力,不建议年轻人投身这一领域。

    龚宇同时认为,在技术领域出现一个青年天才不难,但在商业领域则很难出现青年天才。

    以下为龚宇观点摘录。

    龚宇:

    钱总是投向市场所在地,而不管是不是技术驱动的。现在中国逐渐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中心,所以大量投资也进来了。而且在中国,技术驱动的项目是相对比较少的,看看中国的研发投入就知道了。这是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的。

    投资环境变化不小。当年是VC主导,因为那时候钱不多,VC可以强势选择项目。同时项目的成熟度低,风险大。当时的VC主要是海外和港台回来的,不 懂国情,本土创业者跟他们打交道比较难。而现在,太多钱流入中国,竞争激烈,反而是好项目和好人才成为强势。VC也有了本土经验,沟通起来更容易了。尤其 是证明过能成功的人,有口碑的人,是VC最看重的稀缺资源。

    团购是一个很Local的业务,偏运营,需要强大的执行力。所以年轻人最好不要去碰。在技术领域出现一个青年天才是可能的,但在商业运营领域出现一个青年天才是很难的。

    我专注在新媒体领域,从焦点到12580再到奇艺都是,不做不擅长的。新媒体的特点是一门大生意,不是小生意。我擅长做大生意,不是小生意。

    所谓小生意,就是比如餐厅,你今天进了一条鱼,98买198卖,但如果养了两天瘦了2两,你就亏了几十块。你得计较每一笔投入,投入产出的对应很强很直接。

    所谓大生意,就是投入产出的一一对应性不强。比如房地产,你不能说今天用了一种什么样的涂料或者每个房间里多开了一道门,就会带来多少收入的增加, 投入是不细算的,说不清楚。媒体就是这样,你不能说今天多采购了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就能带来多少对应的广告回收,说不出来。媒体的广告是品牌驱动的, 不是由电视剧数量或者PV量决定的,当然,没有PV就没有品牌,但这两个转化是要感性认识和把控的。

    大生意,是要大思考,要靠感觉,不是公式能算出来的。

    低层次的看法是,一个市场竞争越激烈,机会就越少。但高层次的看法是,机会与年代无关系。其实每个业务领域,真正够层次的竞争者都差不多。比如98 年到2000年的门户,很热,有十多家在做,但真正有竞争力的不到5家,到现在是四大门户。比如06年到现在的视频,号称200家,有竞争力的也不到5 家。刚刚热起来的团购,号称400家,其实有竞争力的绝对不到10家。越往以后,会越集中。

    白手起家太慢,高起步可以压缩过程,获得更快更大的成功。我们只有彼此相信才会合作。对于我这方面,可以选择健康的投资者,我最讨厌“既投钱又投人 的VC”,就是他不仅出钱,还要派几个人来跟你一起干。不少VC投资就像种萝卜,每天都会拔起来看一看,这样萝卜不但长不大,连活都没法活。我会挑选成功 过、能做大投入的VC,这样的VC的心态不会急迫。

    VC看重一个人,其实并非看重这个人本身,而是看重一个人能够快速组建一个强大团队的能力。我搭团队是从上到下的,先有领导,领导再去找普通员工。 奇艺网1月组建,4月上线时有60个员工,到6月就快速到220个。其中很多都是经理。他们会去寻找与自己脾性相投的下属。如果顺序倒过来,先员工后领 导,就容易动荡。

    找到合适的人比找到合适的项目更重要。《从优秀到卓越》里讲,卓越的公司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好人一起做出来的。因为事情总会变化,人会摸索。

    人品第一。要通过交流感受,去圈子里调查。其次,基本素质比经验更重要。现在奇艺里没有一个VP,最高也就是总监和高级总监。我期望他们能够在实战中成长起来,尤其是以前没有名气、有热情的年轻人通过半年到2年的时间脱颖而出。

    从心态上我是更接受离钱更远的项目。原来的心态更紧迫,现在更客观。

    不确定性中,最大的挑战是对市场的预测,对政策的预测。我们用两手来规避这些不确定,调研和数据是理性的一方面,而感性认识的这方面也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理性调研和数据可预测的,那就不会有那么多成功,那么多失败。世界的奇妙就在这里,需要感性的直觉。

    连环创业者一般会更加从容,因为就算他不知道具体会再面临什么样的不确定,但他相信,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有方法。

    我不信宗教,不迷信。我是个机械的唯物主义者,就是唯物得只信像数学这样的自然科学。这跟我的经历有关。76年上学,紧接着四人帮被粉碎,毛主席周总理逝世,邓小平几起几落,那几年是中国变动最大的年代。无常。

    之前有人说我公司里有两道门是对着的,漏财。我不信。结果也没什么事。有人说得把哪道门关起来,我说那离那道门近的员工岂不是要绕弯子了,那怎么能关?有个朋友做地产,请两个人来看风水,一个用算盘一个用罗盘,结果算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他自己都不知道该信哪一个。

    其他人信什么无所谓,只要不妨碍到他人。

  • 道路与梦想 读书笔记

    《野蛮生长》明明是冯仑写的,我却记错了,以为是王石写的,丢人撒。

    可能主要因为那段时间看他们地产界的BOSS们的书太多了,有点混了。先在更正下:王石同志写的书叫做《道路与梦想》。

  • 激荡三十年 书评

    陆陆续续的看了两遍有余,中间还间歇性的看来我凤凰台的《激荡1978-2008》

    总体感觉还可以,但是作者有些观点没有忠实于历史(也可能是由于特殊原因)

    引用前人的老话“历史从来不是真的,因为都要受制于现世的条条框框。”

    不错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80年代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可惜我那时还是小屁孩。

    顺便推荐“一本”类似的“书”《十亿消费者》。

  • 圈子圈套 书评

    整套小说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一、销售模式;二、洪钧的职业发展;三、洪钧与俞威的较量。
      
      销售模式:直销、代理
      
      书中主要讲了三个企业:ICE、维尔西、科曼,三家都是外企,从销售模式上看,ICE和维尔西是直销模式,科曼是通过代理模式。从模式上讲,直销模式的好处是,由公司本身直接来做项目,集中力量攻坚,灵活性也比较强,但公司的一线营销实力和支持力度都受本身规模的影响;代理模式的好外是弥被公司本身力量的有限性,但如果不对代理商进行一定的保护的话,容易产生内耗让对手有机可趁。
      
      可以通过故事中的三个相关项目来看到模式不同的区别:
      
      合智项目:几乎所有人都以为科曼早己出局,因为科曼的软件不支持WINDOS,JIM也同样认为,大家都看到了对手的缺点:如果采用科曼的软件需要更新服务器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大家没有看到合智本身一大的潜在的需求:软件的销售希望利用好的代理渠道。没有看透这一需求,就不会发现科曼的优势—代理模式。
      普发项目:因为JIM的个人能力让维尔西的软件起死回生,但由于只有集成商能直接投标,而由于维尔西的直销模式,与其有长久合作关系的集成商很少,此时要不是俞威在合智项目上得罪了范宇宙,很难说维尔西能在普发上轻易获胜。
      澳格雅项目:由于ROGER的叛离,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表面上看成了ICE代理商的竞争,忽略了维尔西的小薛,虽然小薛的成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但代理商的内耗也对项目的失败负有责任。
      
      职业发展:两落两起
      
      JIM是小说的男一号,整个故事是其他职业发展一个过程。
      
      JIM在ICE三年,将公司业绩从一百万美元做到了一千两百万美元,马上就要迎来事业的高峰,名正言顺的中国区首席代表,通过合智这个项目,这个峰点马上就要到来。就个项目太重要了,只要完成它就能。。。。。,或许正因为如此,这个项目对JIM来说,摆在第一位的是其带来的好处,而项目本身已经放在了第二位。而更要命的是此时此刻他的身边没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一落)
      合智项目不大,但是却成为JIM人生的另一个小的转折点,第一是重新恢复了以前的地位,又可以放开手脚了,第二是找到了真正的伴侣,第三是激发了李龙伟,为自己找到一个得力助手。在这一次“起”上,所表现出来的是JIM销售管理能力和与集成商的协作把握能力。毕竟,此时的维尔西比ICE还是差多了,JIM一个小的发挥已经使维尔西起了很大的变化。(一起)
      第一资源是一个大的集团,这个项目也是难得的一个大项目,正当JIM开始获取到郑总的好感的时候,一个他今后都难以忘记的的事正悄然发生。科克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让韦尔恩担任大中国区总经理,负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虽然只给韦尔恩一个职位,没有配人员,但职位就是权利,谁会有了权利还把他搁置呢。马上重新的分割,JIM被剪掉三分之二了。一场莫名的打击,完全没有理由的失落。(二落)
      弗里曼要来中国,还希望在两会期间见到大人物,这对科克是一个大难题,但JIM可能能搞定,科克也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更何况刚失落的JIM。在柳峥的帮助下,终于让维尔西的1号见到了中国政府的三号,得意之际,一句话就将JIM重新正了过来,中国大陆的分割取消,JIM仍然为中国区总经理。(二起)
      ICE、维尔西两家公司合并了,完成所有对客户的承诺,不放弃一个客户,不放弃一个员工。话是这样说,但两套人马只有一套班子,低职位没有关系,但对于中国区及以上的职位就紧张了,还好总裁是联席,其他的可没法联席了。于是一场残酷的竞争开始了,下三路的招数都用上了,越是高处的竞争越是残酷。事前的警觉、规避和事后的果断反击,JIM又重新回到以前的办公室。
      
      JIM vs 俞威:
      
      先从项目的较量来看:
      ●合智项目JIM完败。一个对JIM来说至关重要的项目,结果由最早放出来的消息“科曼的软件无法用在WINDOWS上”,让所有人都认为科曼已经出局,而最后在JIM迎接来PETER准备签约时才发现,自己被套了。
      ●普发项目JIM小胜。一个本来没戏的项目,被JIM的营销能力给维尔西带来一线机会得以与ICE平起平坐,俞威在合智项目上得罪的范宇宙在平衡的天平上不是加了一根头发,而是加了一个秤砣。
      ●奥格雅项目JIM获胜。一场本来没有悬念的项目,由于俞威的私心加上小薛的执着给维尔西以机会,使天平基本上偏向维尔西,最后加上小薛的运气,最终定音。
      ●第一资源项目JIM完胜。韦尔恩离开后,JIM重新稳住了局面,放弃广州,李龙伟、BILL协作北方市场,小薛和范宇宙攻江浙,最终4:2完胜ICE。
      
      其实能有这样的结局可以从双方的布局上可以看出来,两人对个人的追求不一样,俞威自始自终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而JIM一直是以职业经理人自己定位。
      俞威在合智项目上抛弃范宇宙,将ICE的直销模式改为代理模式,都是为了将自己的利益抓得更紧。但是他不该得罪记仇又还有能力坏事的人,范宇宙就是这样的人,普发项目就给了俞威一击,并提前释放了JIM,得以让俞威在奥格雅和第一资源上失手。
      JIM自从离开ICE后,手法也越来越狠,越来越稳。一一列举:
      ●提用李龙伟,弱化ROGE、BILL,(俞威去ICE后也有类似动作,搁置小谭,起用SUSAN)。
      ●以装修项目引诱LAURA受贿,封住她的嘴。
      ●泒LUCY外出培训,收回技术支持的权力。
      ●ROGER被俞威拉走后,对BILL不减反增,让他管全国的技术支持,收复BILL。
      ●提示小谭与PETER联系,成为ICE的RAULA,在俞威身边埋一个炸弹。
      ●推荐同学邓汶进ICE,一方面帮助同学,一方面以备不时之需。
      ●以菲比怀孕为由度假,以至自己不会陷入科克作假计划太深,一个很好的防守。
      ●联合PETER攻击俞威、科克以自救,一个很好也很狠的进攻。

  • 读书笔记

          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转眼已经一年多了,因为自我感觉知识贫瘠或者说因为感觉无聊陆陆续续的看了很多书。

    《圈子圈套》(一二三部) – 王强

    《激荡三十年》(上下两部) – 吴晓波

    《野蛮生长》 – 冯仑

    《我用一生去寻找》 – 潘石屹

    《浮沉》(上下两部) – 崔曼丽“笔名:京城洛神”

    《杜拉拉升职记》《杜拉拉2年华似水》- 李可

    《人体使用手册》《人体复原工程》 – 吴清忠

    《公司的密码》《热点的背后》《产业链阴谋I》《产业链阴谋II》 – 郎咸平

    《人人都爱经济学》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货币战争》

    《从优秀到卓越》

    《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

    《科龙变局》

    会计

    正在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战胜华尔街》

    《伟大的博弈》

    《骨干是折腾出来的》

    《时间的玫瑰》

    《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中国的新革命

    想读《亚科卡自传》

    还有一部分将陆续更新……

    读了不少,思想深刻了很多,但是读书笔记记录了很少。

    有鉴于此在,在这里记录下了

    陆续更新中……